总该写点什么了。
这个公众号从申请下来的时间,是2015年11月11日。
到今天,2016年4月1日,整整100多天过去了,算下来,一天,连一个粉丝也不到,比起动辄一日千粉的公众号大咖而言,成绩不值一提,但是,我知道,每一个粉丝的背后,都是一缕关切的温暖。而我,所能回报的,也只有更加用心的耕耘好这一块小小的心灵天地,里面的文字都流自于我的指间,尽管不是琼浆玉露,但绝对是原汁原味的珍品。
我的QQ好友里,有一男一女,他(她)俩在我认识他(她)们的时候就已经是亲昵的恋人,我身边的圈子和他(她)们有很多的交集——大家都是赤峰老乡,男在女方家庭变故的时候毅然挺身而出,大义相助;同样女方报之以放弃更好的工作机会选择陪在男方身边,这种彼此对另一半的付出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,这些事情为老乡们交口称赞,在这些老乡的眼里,他们彼此付出那么多,是铁定的一对,所考虑的,无非是何时结婚的问题而已。
后来,因为一方家庭变故,导致另一方的父母想法起了变化,继而影响了双方,不是不相爱,只是在老人们的介入下,不是每一对相爱的情侣都会坚持当初的选择和承诺,在爱与孝顺之间被逼取舍,疏离,从点滴间开始,而以无法中止的势头蔓延。
再后来,双方的QQ头像都换成了婚纱照,只是,婚纱的另一半,已非故人。
再再后来,老乡们偶有聚会说起此事,就说起了双方的问题,基本上是从相处的一开始就有问题——“男的为女的付出那么多女的容易背负担”,“女的牺牲工作就是一种绑架”云云,总之许多关键的地方,尤其是原来大家看好的地方,现在都成了问题端倪之处。
我说这个故事,并无意说老乡们的善变,而是想说:如果我们不知道事情的过程,而只是从事情的结果追本溯源,很容易影响对过程的认知。
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形,应该是四个字:后见之明。
后见之明,以果推因,会让我们带有一种成见,以后来者固有的认知判断来梳理以前的事实,忽略期间可能导致其他结果的事件和过程,导致固有的认知判断可能一开始是错的。
从昨天到今天,两个人的故事,有无数可能,而当下,只不过是无数可能之间的一种而已,我说的,不仅是两个人的故事,也包括,你我所处的时代。
我的先生,喜欢研究民国史,用他的话说,搜集那个时代尽可能琐碎的资料,代入当事人的角度,去试图理解那个时代,那个时代人物的选择,以及那个时代与人物互动后的结果,站在时代的下游,一切惊涛骇浪尽收眼底,波澜不惊地历数河流倒影,而我的先生,会将这些有意思的倒影,一一通过这个媒体去展现。
我自己,对历史没有先生那么酷爱,因为,我生活在当下。
但是,我却对他的一个观点很是认同,大势所趋,虽有反复,势无可挡。社会要发展前进的大势最终是任何人或者势力所无法阻挡的,我只是一个普通人,我会用我的笔(键盘)将我们所经历的时代一一记录,做为经历了半场的人生的我,相对先生而言,多了对人生艰难,人性凶险的感悟,写就的文字,自然会蕴含一份别样的情愫在其中。
唠唠叨叨了这么多,是因为写字自古皆寂寞。看着平台粉丝寥寥,朋友圈中洗地文大行其道,鸡汤号动辄以不转发不是人来绑架众生,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在这样纷扰的环境间,坚持写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,但在寂静的深夜,看着朋友们在后台的留言鼓励,又很快释怀:写出文字,发出声音,是一种坚持,不是想证明我们有高尚觉悟,或者有什么远大理想,恰恰相反,这完全是因为我们自私,在为自己、为家庭、为后代留下一些本该属我们的时代印记;如果,我们最后的结局依然是妥协,至少,我们会保留自己的底线——绝不自欺欺人地沦为犬儒、帮闲、白痴。
写到这里,似乎成了对这个自媒体的一个非正式的介绍,也罢,接下来,我想对有缘相识的新朋友絮叨两句:你可以心无旁骛过好自己的小日子,可以不发声,可以不抵抗,但请不要麻木,不要对认真思考的文字视而不见。特别是,请不要嘲讽蔑视那些为了心中理想而坚持发声的人;因为他们还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坚持。他们不求回报的文字,是社会一点点进步的动力,他们,理应得到尊重。
在黑暗中,你我都是对方的烛光;在荒漠里,每一只举起的手都是一片绿叶!
2016.4.1 于自媒体99枚粉丝时